张仲景用附子、乌头给我们的启迪

刘刚

医院主任医师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不仅奠定了中医l临床医学基础.而且以善用性猛之药治重病大病见长,这其中就包括对附子和乌头的使用。在《伤寒杂病论》里,除去重复,有30多首方剂用到了附子和乌头。若应用得当,效果确如桴鼓。

附子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但大热,有毒,作为母根的乌头则毒性更大。自仲景开了使用附子的先河后,由于该药独特的功效,千百年来附子广泛用于临床.且其用量古今不一。目前大剂量应用附子的频率较高。且多在30~g,甚者每剂达g之多;川乌(乌头)的大剂量使用(超过g)也不在少数。最新版《药典》规定附片的用量为3—,制川I乌的剂量只为1.5~3g。对于这种轻症的中毒反应,可以不做解毒对症处理.一般10rain~0.5h。症状即可消失。但如果剂量再大一点。出现的就可能会是较重的乌头碱中毒反应并需要做解毒的抢救处理。故瞑眩反应虽是附子、乌头最佳剂量的一个衡量标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表明了附子、乌头的安全窗很小。并且因人因药材产地等因素的不同,出现瞑眩反应的剂量也不恒定。所以在使用时要想取得瞑眩反应,务必要加倍小心。仲景给出的方法就是小剂量递增法,如乌头桂枝汤的服法“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这一方法既可取得预期疗效,又能避免中毒后果。需要补充的是,即便是采用这种小剂量递增法,也要在医生的严密观察下使用。并且,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即使是同一病人用此法得出了最佳剂量,还得注意了解药房的附子、乌头是否换了批次。如果批次不同,则不能轻率地按此前探索出来的“瞑眩”剂量用于同一病人。

3采用特殊煎法。以减弱乌头碱的毒性

最典型的方剂为“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之大乌头煎,用“乌头大者五枚”,其剂量之大,已超过《药典》若干倍。如此大剂量地使用乌头.如何避免中毒,仲景采用了特殊的煎法,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再用蜜二升煎煮,煎令水气尽,取二升”,乌头桂枝汤也是用蜜来煎煮。可见,附子、乌头类药物,如果大剂量使用,除了久煎外,用蜂蜜煎煮,是减弱其毒性的一个较好方法。这一方法至今也为许多喜爱用附子、乌头的所谓火神派医家所采用。

4剂量、服法与剂型及体质的关系

除了上面提及的小剂量递增法外。仲景针对不同剂量、不同剂型以及禀赋体质的强弱。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注意事项。如使用了特大剂量的大乌头煎,除了用蜜煎外,在服法上还提出了“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短短几句话,提出了两点注意事项:①体质强者可多服,体质弱者应少服;②由于剂量特大,所以无论体质强弱,1天都只服1次。另外,剂型不同,服药的剂量也须不同。煎剂,通过煎煮,尤其是长时间的煎煮,会减弱附子、乌头的毒性。且其药理成分不会全部析出.所以剂量可大。最大剂量如大乌头煎;但如将附子、乌头制成丸剂,不仅是全质服入。而且缺少煎煮的减毒过程,所以剂量应小。如乌头赤石脂丸。方中乌头仅用了1分,附子为半两。不仅方中剂量极小。而且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剂,第一次服药时只服一丸。其剂量与大乌头煎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另如赤丸中的乌头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之肾气丸中的附子也是小剂量,第一次也少量服。

综上所述.影响和控制附子、乌头毒性的因素众多且各有特点。任何单因素控制方法都不能完全达到安全、有效用药的目的[71。但针对各种因素,仲景都直接和间接制定了相应的应用准则和注意事项。因此在临床中使用附子和乌头时.只要严格遵循仲景制定的关于附子和乌头的应用剂量。掌握煎服法等准则和注意事项,则可最大程度地避免附子、乌头中毒的不良后果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编委会.中国药典[M].年版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陈金月,周芳,黄世优.大剂量使用附子的安全性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4(10):37.

[3]陈学习,彭成.对附子毒性的再认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r7,9(6):7.

刘刚志超编









































白癜风会不会传染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xwgj/1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