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伤寒杂病论中附子的用法
笔者从功效角度把《伤寒杂病论》中附子的用法进行简要分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附子的运用,是在《内经》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病证采用不同剂量、炮制方法,与不同药物配伍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并通过扶正祛邪,扶助心、肾、脾之阳,使机体阴阳调和。古今诸多医家喜用附子,但论善用附子者,当首推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附子的用法极其广泛,配伍、用量也十分巧妙,附子的这些不同用法,对于现在临床辨证用药,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体论述如下。 1附子的性味、归经 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关于附子性味的记载“味辛,温”,《名医别录》中认为附子“甘,大热,有大毒”,《本草正》中曰“腌者大咸,性大热,有毒”。综合各家观点,对附子的药性的认识基本可以归纳为:辛、甘,大热,有毒。 附子的归经在《汤液本草》记载为“入三焦、命门”,在《本草经疏》中为“入手厥阴、命门、手少阳,兼入足少阴、太阴经,亦可入足太阳”,在《本草再新》中提到“入心、肝、肾三经”。历代医家还有诸多论述,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虽然对附子的归经的认识有所相同,但多数都有共同点,就是都涉及到了心、脾、肾三经,不难得出附子主要归经于心、脾、肾经。 2附子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用法 《中药大辞典》中记载,附子的煎汤内服剂量为3~5g,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提出,附子剂量为3~15g。临床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使用量,并应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对于发展中医学、保证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附子的使用剂量或比重是不同的,根据古今度量衡考证,以东汉一两相当于现在用量15.g,约合15g。有学者对经方中附子的用量进行了实际测量,实测的结果即居中者约15g,附子小者,约10g,大者约20~30g,特大者约70g。附子在本中使用频次较多,在《伤寒论》中的方剂配伍达21首,条文共有33条;在《金匮要略》前二十二篇载方首中,用附子者20首,条文共有15条。现就《伤寒杂病论》中附子的用法做简单分析。 2.1附子的炮制 据《本草纲目》中记载“附子熟用者,以水浸过,炮令发坼,去皮脐,乘热切片再炒,令内外俱黄,去火毒入药”。对于附子炮制的程度是以“尝不麻为适”,《雷公炮炙论》中曰“有附子生者勿用,然后于钵中研如粉,煎甘草汤浸一宿,倾上清甘草水尽,焙干,任用”。现今研究表明,附子以川、滇产为佳,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多种生物碱,其中以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为主,乌头碱不易溶于水,受热可分解,加热水解后可变为乌头原碱,毒性只有原来的千分之一,故经过煎煮可解毒。 大部分医家认为,使用一般剂量时,附子需先煎至少1h以上,使用大剂量时,附子须先煎、久煎。也有医家认为,使用小剂量制附子时,不需先煎久煎,与他药同煎30min左右即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尚未发现中毒现象,并且其疗效较好。对于附子的煎煮时间及其是否需要先煎的问题,在临床使用中,附子的煎煮时间与中毒发生与否,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在《伤寒论》中,生附子的煎煮时间较炮附子的煎煮时间短,如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等生用附子的方剂中,均以水3L煮取1L,其平均用水3.4L,煮取药汁1.4L,平均煎煮耗水2L;如附子汤、真武汤等使用炮附子的方剂中,均以水8L煮取3L,平均用水6L,煮取药汁2L,煎煮耗水3.8L。从平均用水、煮取药汁以及煎煮耗水这3个方面来看,不难得出,在煎煮时间上,生附子与炮附子比较,时间较短。 2.2附子生用,取其回阳救逆之效 《伤寒论》中比《金匮要略》中附子生用的次数更多,且应用的病证程度变化较明晰。仲景遣方用药,凡与干姜配伍,附子皆以生用,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附子生用,多取其回阳救逆之效,用于阳虚欲脱、阴盛格阳的急重症,与干姜同用以制附子之毒,能最大效力地发挥附子之回阳救逆之效,两者合用能明显改善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亡阳症状。例如四逆汤及其类方、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方。以上组方主治病症机理均是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总属阴胜阳衰,所以其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偏衰,故用附子以回阳救逆。后世学者大多数皆把重点放在其有毒而忽视其原本功效,但李可老先生重用生附子,每每救人于危急。 2.3附子炮用,取其温阳散寒之效 生附子经过炮制后毒性降低,同时其功效偏于温经复阳,补火散寒,所以《伤寒论》中针对阳虚火衰之证用之。如21条的桂枝加附子汤用于太阳病发汗太过,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等证,方中附子用量一枚,附子温阳散寒,通行十二经,桂枝辛温发散,通阳化气,两药相须为用,回阳固表,温通阳气;68条的芍药甘草附子汤用于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之证,方中附子用量1枚(5~15g),附子辛热,刚燥辛散,性烈主动,芍药酸寒收敛,养血柔肝,两药合用,一寒一热,相反相成;条的麻黄附子甘草汤用于治疗少阴病,见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等证,方中附子用量一枚(5~15g),附子辛热,温通经脉,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通经络,散表寒。两药合用,可温通经脉,祛除寒凝。《金匮要略》中取附子温里助阳散寒之功,如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薏苡附子败酱散中附子振奋阳气,治“肠痈已成”;附子汤温阳散寒安胎等。 2.4炮附子用量不同,功效不同 1)轻用,治疗寒热错杂证。《伤寒论》对寒热错杂等证,附子用量较轻,仅以两计。如条的乌梅丸、条的附子泻心汤。乌梅丸主治寒热错杂之蛔厥、久痢,有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人参、黄柏、桂枝十味药,上十味与五升米相和,方可得之,《伤寒论》原文记载“丸如梧桐子大……服十丸,日三服”,本方中附子用量为6两(约90g),单就附子一味药用量来说不少,但其占总药量比重不足十三分之一,故在此称之“轻用”,其与干姜、桂枝同用,温脏祛寒。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表阳虚证,本方中附子仅用1枚(10~15g),约占总药量的五分之一,有温经扶阳之功效,另外,“用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滓”,取其味薄气轻之意,使得热痞能够上开下泻。2)常用,治疗肾虚水停证。《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哨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第条“少阴病,二三日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本方用炮附子1枚(15g),辛热,用之温肾助阳,以化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并与茯苓、白术、芍药、生姜合用,温肾助阳,使水有所主,以治阳虚水泛之证。另外,栝蒌瞿麦丸、麻黄附子汤等均是取附子温肾化气之功效。3)重用,治疗寒湿痹证。附子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很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伤寒论》中条的甘草附子汤,条的附子汤等,附子用量多至2~3枚(今30~45g)。《金匮要略》中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薏苡附子散均是用附子散寒止痛。3总结仲景的选方用药规律仍对现代中医具有指导作用,例如附子取其回阳救逆之效时,附子需生用;取其温阳散寒之效时,附子需炮用;炮附子根据剂量或占总药量比重不同,用途也就不同,分别是轻用、常用、重用,治疗寒热错杂证时,需轻用;治疗肾虚水停证,需常用;治疗寒湿痹证,需重用。 侯亚文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sqbc/3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来心理科就诊要我做身体检查医生你是要
- 下一篇文章: 夜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是了不起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