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个医院治疗得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湖州吴兴,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杭嘉湖平原的西部,为古代“三吴”之一,北濒太湖,西倚天目山脉,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六朝时的吴兴郡(范围大于今天的湖州市,还包括了余杭、宜兴等地,治所在乌程县,即今湖州市吴兴区),为当时望郡,政治、经济地位都比较重要,逐步发展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物产富饶、人文荟萃之地。

在优越的经济、文化氛围里,梅花的自然分布尤其是经济和观赏栽培展示出明显的优势,在中国古代梅文化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历史悠久

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注:此处的吴兴指湖州):“梅生江南,湖郡尤盛。《吴兴记》云:‘乌程有梅墟、梅林、梅亭。’”透过这些地名,可以感受到当时乌程境内梅花分布的繁盛。

到了唐朝,文人诗歌中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顾况《白蘋洲送客》、晚唐李郢《和湖州杜员外冬至日白蘋洲见忆》、杜牧湖州刺史任上《早春赠军事薛判官》都写到了梅花。

宋代以来,除大量文学作品外,地方志等有关文献记载更为明确、具体。谈钥《嘉泰吴兴志》:“《旧编》云,今武康、德清绵亘山谷……菁山等处亦多。”崇祯《乌程县志》记载:“今境内皆有,而西崦独盛,山村一望如雪,游人纷集。”

主要梅花景点

(一)菁山

菁山,山名,在今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青山村和南山村一带,以产黄菁著称。两宋时此地果梅种植渐成规模。

原乡小镇“瀛洲梅园”

葛胜仲于北宋宣和四年至六年(—),南宋建炎四年至绍兴元年(—)两度任湖州知州,诗词作品中就多次写到菁山梅花:“蔽谷连山万树多,吴天今日骤晴和”;“东皇已有来归耗,十里菁山道。冻枿万株梅,一夜妆成,似趁鸡鸣早”。稍后李洪(—?)寓居湖州,有《菁山观梅歌》。

南宋中期陈造(—)诗中写道:“薄游他日为寻梅,烂赏菁村十里开。”同时王质诗称赞:“菁村江梅,竹山蜡梅,余虽不遍历天下,东南未见也。”“吾尝菁村山中饱玩玉葳蕤,十里五里无他枝。”可见北宋后期以来,菁山一带梅林连绵十里不绝,蔚为壮观。

元明两朝未见有诗文作品提及,明清方志除少量引述宋人所说外,也很少再有新的记载,想必种植规模有所萎缩。但入清后菁山梅花又开始复兴。明末抗清义士魏耕(—)《送友》诗中写道:“不到菁山久,梅花几度思。”此时梅景已有可观。

大约雍正朝,归安沈树本(—)、沈炳震(—)叔侄“游菁山上濠村倡和”,有《沈氏探梅集》,厉鹗为作序,可见此时菁山上濠村一带梅花又趋兴盛。同时乌程温焻《菁山冒雪访梅》:“闻道前山梅似雪,谁知中道雪如梅。冲寒直向林中去,带湿疑从月下来。”乾隆朝后期归安陈芳也有《薄暮菁山探梅》诗。

这一轮盛况至少延续到嘉庆年间。嘉庆十一年(),乌程郑祖球(—)读书菁山妙峰寺,其《入菁山》诗中有“四围半僧寺,一径万梅花”,此时菁山妙峰寺沿路仍是一片梅花盛景。菁山梅花是湖州吴兴境内兴起最早的梅花名胜,在整个古代梅花风景名胜中也是出现较早的一处,而且异代反复,较为特殊。

(二)栖贤山

栖贤山,因在城西,又名西崦,在今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楂树坞村和龙溪街道芦山村(由南太湖新区管辖)一带。崇祯《乌程县志》:“梅花,《吴兴记》:‘乌程有梅墟、梅林、梅亭。’今境内皆有,而西崦独盛,山村一望如雪,游人纷集。徐守纲诗:‘闻说南枝偏向暖,看来西崦总先春。平林十里铺香雪,恍入罗浮觉更真。’”徐守纲为该志的主纂,所述应为当时的实际情况。

同时归安吴振缨《栖贤看梅》:“万树唯一色,半山堆白云。乌啼村不夜,香远客先闻。近寺松阴合,横枝涧影分。谁家修竹里,帘外亦纷纷。”诗中“平林十里”、“半山”、“万树”云云,也可见当时山村人家大规模种植,春来花开一望如雪之盛况。

成化、弘治、万历时期的《湖州府志》等明代中前期地志文献于栖贤山及物产中均未提及西崦有梅,可见这一带的梅花盛况当始于万历年间。入清后盛况持续不衰。清初吴绮《武陵春》词序:“栖贤山在郡西北二十余里,梅花不减邓尉之盛。余解组后偕江夏君游此数日,山香花气缥缈于流水声中,几不知为人世矣。”吴氏康熙五年至八年(—)任湖州知府,任上即多有栖贤题咏,如《栖贤山》:“我来问寒条,倚楫龙溪口。山路平可驰,梅花拂我首。蒙蒙雪色中,风香互先后。十里无停骖,马上劝行酒。”《栖贤看梅次燕孙》:“春初择胜过郊垧,十里栖贤树下行。香不藉吹无远近,雪因能淡有阴晴。”可见当时也是十里胜景。所说龙溪口,大约在今杨家埠街道(原弁南乡)塘口村,当时出湖州城溯苕溪,由这里登岸向南到栖贤山,一路连绵十里都是梅花。

雍正间归安吴大受《栖贤山看梅饮施氏山庄》中有“峰回溪转棹初入,春风摇荡千花明。乍见数株繁蕊浥,素影曳空粉絮结。须臾晃耀银海摇,皭若三峰两峰雪……人家尽在青雾里,一带疏篱隔溪水。共爱寒香屐齿穿,谁识逾山已十里。十里野梅气氤氲,出谷顿觉西日曛”,也依然一派盛况。

道光年间,栖贤山的梅花已显衰相。诗人、画家汤贻汾(—)的《西崦探梅》诗写道:“沿溪三里或五里,傍岭一家还两家。那得将身化明月,峭屏图出万梅花。”著名易学家、时任归安教谕的端木国瑚也有诗:“栖贤梅花古窟宅,一溪吹雪林端浮。三里五里结心想,平峦偃蹇成阻修。”诗中所说“三里五里”,与明末清初及康乾时期所说“十里平林”已不能比。端木国瑚《西崦看梅》自注称山中有“古梅一段,凡五六株,枝干皆横空倒地,浑身莓苔著满,青山带其上,白水环其下,花开极偃蹇之态。村人以梅老结子稀,屡欲薪之,见吾等每年辄置酒弹琴其下,称此为其村佳胜,于是始知爱惜。”大概这小片古梅乃当时最值得流连之处,其他无足称胜。此后同治《湖州府志》、光绪《乌程县志》有关记载也只是转抄和复述旧志内容,并未提供新的信息,想必梅景已寥落无谓。

(三)金盖山

位于湖城南郊吴兴区道场乡境内的金盖山,又称云巢。陆羽《水品》写道:“金盖故多云气,四山缭绕如垣。少焉日出,云散,唯金盖独迟。”

古梅花观“春谷梅隐”

南朝时期,道教上清派祖师陆修静“来居是山,植梅三百本,颜曰梅花馆,榜云‘几根瘦骨撑天地,一点寒香透古今’。”

北宋天禧年间,高士梅子春隐居于金盖山,指梅为姓,遍植梅花,单瓢只履,自号无涯生。金盖山种植梅花一直延续到明清。

明代汤显祖撰《牡丹亭》,风靡天下,当时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尽人皆知,如同后世畅销书或热播剧。故事中杜丽娘死后葬身于梅花观后梅树下,柳梦梅旅居该观,与杜丽娘鬼魂相聚,并受托将她躯体救活,两人结为夫妻,成就了中国人的大团圆美梦,也烘托升华为明代个性解放前驱。恰好金盖山有道观纯阳宫,也有大量的梅花,此剧一出,又厚植梅花刻意营造氛围,易名“古梅花观”。

(四)董氏上林

铁佛寺“古梅纳福”

湖州吴兴自古为园林渊薮,在这些园林中,梅花是最为常见的植物景观。北宋叶梦得在弁山石林园圃种有梅花(叶梦得《南乡子·癸卯种梅于西岩……》)。

潜山公园“一梅争春”

南宋倪思记载当时湖州城外有赵氏梅园,这应属梅花专类园。宋末周密记吴兴园林,其中赵府北园有“东风第一梅”亭,而赵氏小隐园也是“梅竹殊胜”。

在今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上林村,有“乌程董氏上林”。据史志记载,上林村原名梅林村,元末明初张羽《方氏园记》:“上林,由吴兴东行五十里……长老传言,昔村之大姓董氏有梅树,柯叶蔽十数人,其下可坐百人。宋都临安时,天子尝幸其地,赐群臣宴花下,因名上林。由是梅开时贵游之士来观者相望于道,居人不胜其烦乃阴伐其树以绝踪。”

因为皇帝曾经到过这个村子,此后梅林村被改为上林村,一直沿袭至今。村内曾有“梅潭”,迎驾桥,迴銮桥、凤仪桥等历史遗迹。

后董氏迁南浔,董氏后人董说于居地又有营植。顺治十年()春,董汉策(董说侄)看望董说,称其丰草庵“绕庵种梅数十本,名梅花渡”(即今南浔镇嘉业堂藏书楼所在地)。

古代的吴兴梅花景点密集、持续时间绵久,在江南地区都是较为突出的。因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而地近东海,濒临太湖,气候比较温和,特别适宜梅花的生长。

而且吴兴整个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说法,山地丘陵地区以竹木水果等经济产业为主。上文提到的菁山、栖贤山就都属于经济果林的果梅。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林经济的不断拓展,种植结构发生变化,转为以粮食和桑、竹为主,作为经济作物的果梅逐渐萎缩。

此外,正是因为吴兴“山泽逶迤,川陆交会”,自古以来缙绅退闲、清流僻居乐于在此,故而历代观赏型梅景众多。

中国十大名花之首的梅花,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当前,神州大地正在全力抗击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又正值冬去春来梅花盛开之时,愿我们都像梅花一样傲雪凌霜、不屈不挠,就一定能够取得抗击疫情斗争的最终胜利!

参考资料:

1.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湖州梅花名胜考》

2.湖州市委党校刘正武《夕阳红上道人衣——行吟南郊之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sqbc/13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