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一支视频的演讲稿,来自TED演讲集。EatingDisorders:WhyisitsoHardtoTreatThem?

IlonaKajokiene

大多数人都喜欢美食,并且把吃东西当作一种美妙的体验。但是人和食物的关系有时候又容易引发焦虑。接下来我会详细说明这一点。在我的记忆中那是年,我当心理学家的第一天。作为一名实习专家,我接待了一位瘦小的,留着红色卷发的女孩。她很难接近,也不怎么说话。她还很愤怒,让我十分失望。她患有厌食症。几个月之后,她被送出院了,并没有一点点痊愈的迹象。

我依然记得她的名字,也记得治疗她时我的无力感。我那时一直在想:“为什么治疗她会这么困难?”现在我有更多的治疗经验了。经过这25年的心理学家和精神治疗师的职业生涯,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一个颇具争议的答案。那就是,进食障碍的确很难治愈,因为它其实不仅仅是进食的问题。但是如果它不是进食的问题,那究竟是什么问题呢?也就是说,进食障碍难治愈,是因为这并非一种简简单单的行为,比如说进食。真正的问题在表面之下。

但是在讨论这些复杂的事情之前,我想简单地谈一下,我们所说的进食障碍究竟是什么意思。它是三种疾病的统称。第一个是厌食症。厌食症患者通常体重偏轻,并且极其害怕增重。厌食症的影响持久,比起其他精神疾病,它的死亡率最高,因此这是最严重的一种进食障碍疾病。第二种是贪食症,贪食症患者普遍具有暴食和催吐行为:这是暴食,罪恶感,和之后不健康的补偿行为的循环。这些不健康的补偿行为包括服用通便剂,过度运动和节食。这些行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重新赢得对情绪和身体的控制权。

最后一个就是暴食症。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现代的疾病,在最近(年)才被确认为精神疾病。即便没有饥饿感,患者也能在较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食物,通常在独自一人时发生。暴食后,患者会厌恶自己。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暴食症和不规律的饮食不一样。有时候,在复活节和圣诞节过后,我们都会吃得比较多。但是暴食症不一样,它是一个不断持续重复的过程,可能一周出现两三次,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疾病。

由于患者暴食过后并没有补偿行为,所以暴食症也常常伴随着肥胖。几乎有一半的暴食症患者是男性。所以这意味着什么?如我刚才所说,这通常有心理原因和身体原因,这两者紧密联系。但是即便进食障碍,尤其是厌食症,已经有很长的医学历史了,甚至可以追溯到17世纪,相关的研究不计其数,但是我们依然不清楚这些心理和生物因素究竟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我先说说心理因素。进食障碍很大程度上和情绪相关,尤其是,羞耻感。羞耻感和其他情绪可以被饥饿感和进食(或者暴食)行为控制。由于这种不稳定的状态,患者可能会吃得过量,这种暴食行为可能引起之后的情绪不稳定。其次,患精神疾病令人感到羞耻,尤其是在立陶宛(演讲者的家乡)。进食障碍患者拥有这种羞耻感,也意味着感觉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比不上自己的家庭成员,朋友以及爱人。没有人愿意寻求治疗,因为没有人想被正式地断定为一个失败者。治疗进食障碍实在太难了。这种羞耻感阻止患者寻求治疗。男性患者甚至更难承受这种羞耻感,因为进食障碍的羞耻形象其实被固化为了女性疾病。

很多年来,人们认为进食障碍仅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这就把问题想的过于简单了。这种误解进而阻碍了治疗的有效性。但是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在心理因素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错误的观念。其中之一就是:父母或者家庭关系是孩子患进食障碍的起因,又或者病症应当归咎于社交媒体和文化。我在职业生涯的初期也遵循着这个错误的观念,但现在我认为有其他的原因。然而,这并不仅仅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的确,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我们评价他人和他们外貌的方式。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两个因素并不会直接导致进食障碍。在它们背后,还有隐藏的生物机制在起作用。就像我之前说的,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是相互联系的,所有的这些相关因素可以被分成三类。

第一类被叫做“潜在因素”。这类因素使我们在进食障碍面前不堪一击。有证据表明,我们的体重和体型由基因决定。在大脑的某些部位,神经化学物质会发出关于饥饿和食欲的信号,其他部位则会对这些信号做出回应。有意思的是,进食障碍患者似乎没法识别这些信号,更有甚者可能直接忽略这些信号。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可能比别人更能挨饿,甚至感觉不到饥饿,然后承受这导致的所有后果。这就是他们很难被治愈的原因了。基因决定了一些心理方面的个人特质,这甚至在我们患进食障碍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厌食症尤为如此。童年时期,厌食症患者多有强攻击性,自恋和完美主义的倾向,这些倾向甚至在患者痊愈之后也不会消失。所以这里我一直在说那些先前隐藏起来的因素,他们悄悄蛰伏在某处。而我们并不知道在大脑和基因里究竟藏着些什么。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进食障碍并不是什么确切的病症:我们内在的遗传因素并不遵循特定的模式;许多基因方面的因素对进食障碍负有责任,也对像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有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并没有特定的药物来治疗进食障碍。但是所有的生物因素是不可见的、隐秘的,直到它们被第二类因素释放出来,这一类就是:触发因素。这些因素可能非常简单,且全都是些心理或者社会因素。可能是关于你身材的评论,或者有人说你太胖了;也可能是过度的工作压力或者在学校受到的压力,尤其是学期末;也可能是对自己的不满意,或者失去了挚爱的人;也极可能是心理创伤,比如说性骚扰;可能是来自社会对于“瘦”的审美压力。所以心理因素如同一颗子弹,引爆了这些潜在的生物机制,所有这一切触发了最终的暴食或者节食行为。

所以最后一类因素就是“持续性因素”,它们就像是进食障碍的支柱。它们加大了治疗进食障碍的难度,因为挨饿的心理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的习惯,而改变习惯是非常困难的。这些因素可以是心理层面的,也可能是来自社会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赞美。当一个人减重了以后,其他人可能说:“你看起来太棒了!”,然后这个人会想:“太好了,我达到自己的目标了,要继续坚持。”这种想法逐渐形成后,慢慢地发展,最终疾病也持续下去。

我想告诉你的是,进食障碍很难治愈,因为这种思维模式会慢慢地侵入你的想法,行为,生活方式,然后变成定义自己唯一方式,也是感受生命价值的唯一方式。慢慢地,它成为了一种身份。它不再是一种疾病了,而是新的身份。对于这一类人来说,接受治疗并且逐渐康复,相当于丧失ta的身份。病人会问:“如果我被治愈了,那我是谁呢?”接受治疗成为一件可怕的事,非常可怕。为了解释这种由进食障碍提供的心理安全感,让我来用羊毛衫解释一下:它可以保暖,但是开始有些扎人,虽然后你脱下它;但是太冷了,所以你又想重新穿上它;但它还是很扎,实在受不了了你又脱下它;在没有其他保暖工具的前提下,你又得穿上这件扎皮肤的毛衣。

治愈进食障碍的确需要很长时间。我的很多案例都表明,完全治愈进食障碍可能需要四年、五年、七年甚至十年。所以总结一下:患进食障碍究竟是想让我们寻求什么?一方面,我们是在有意识地改进人生体验,提升生理自我;另一方面,我们其实是在寻求爱和欣赏,尽管我们毫无察觉。我们想比其他人感觉好一些。有时候,进食障碍帮助我们去处理攻击性和性别认同。这就是为什么进食障碍反映了我们不稳定的情绪。所以,进食障碍的相反面不是正常的饮食——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它的反面是自我接纳和自我尊重。高度自我尊重不会让这些隐藏的机制开始运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提倡大家有所作为,







































中科白癜风医院让天下无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sqbc/11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