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者的自白追求完美身材之后,我
“现在的女孩普遍太瘦,就像一百年前的女孩脚都太小。” 吃、吐,再吃、再吐,当杨雪第10次瘫坐在马桶边时已是深夜。喉咙像火在烧,眼睛肿得睁不开,手背硬是被牙齿磨烂,胃部的剧烈疼痛连着后背、直达心脏。她痛恨自己,再次发誓“明天绝不再吐”。然而,在接下来的11个月,她没有一天不在吃与吐的循环中挣扎。 曾有长达10多年,杨雪一直小心隐藏身份。在中国,有一群和她一样的年轻女性。她们反复暴食,食量是常人的几倍,却又极度怕胖,想方设法催吐。她们不愿见光,网上交流多用暗语——自称“兔子”(与“吐”谐音),暴食称为“撸”,催吐则是“生”……更难想象的是,一些女孩正在用“吃播”的方法挣钱,在镜头前笑靥如花,吃得津津有味,无论弹幕中有再多质疑,也绝口不提“催吐”二字。 从医学角度看,她们很可能患有进食障碍——神经性贪食症或神经性厌食症。进食障碍本身并不致死,但催吐、过度消瘦则会导致心律失常、多器官衰竭,甚至抑郁自杀,是精神科里致死率最高的病种,高达5%-20%。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心身病房主任、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认为,这种最早被认为只见于西方发达国家、因过度减肥导致的精神疾病正在中国蔓延。去年,诊治中心对上海3所女生较多的高校新生的健康调查显示,进食障碍可疑人群比例最高达到30%。 “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太疯狂,难以开口。”国内极少数帮助进食障碍者自助的 陈珏始终记得接诊的第一位厌食症患者给她带来的挫败感,“经常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刚好一点很快又回去了,像天平一样摇摆”。后来发现,在进食障碍的康复过程中,病情反复属于正常现象。有的人康复需要几个月,有的需要几年。 起步最为艰难。厌食症阶段的杨雪瘦到无法站立,冷静的丈夫一度哭着求她:“你吃一点东西好不好?”随着体重增加,她才慢慢找回“饱”和“饿”的知觉,反而能控制住食欲。如今,她康复快7个月了,再吃水煮菜只觉得难以下咽,“吃饭重新变成一件开心的事”。 “营养越差的人思维越刻板,越想减肥。只有营养好了,大脑才能恢复思考的灵活性。所以,治疗的第一步必须从行为治疗开始,定时定量进食,每天三餐正餐和点心,把营养调整好;然后再开展其他心理治疗,包括辩证认知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陈珏说。相比于治疗,她认为早期预防尤为重要。近期,精卫中心将会和上海部分中学、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合作。 然而,即使身体康复,观念的改变依旧缓慢。精卫中心心身科住院医生陆茜说,到达病房的病人都已有治疗意愿,但康复过程中还是不免出现藏饭等控制热量的行为。 上海女孩夏梦婷现在试着每顿都吃主食,强制自己不吐出来,但她承认“还是非常怕胖”。在国外留学时,她没有被说过身材不好,但一回国几乎所有人见面第一句就是“你怎么胖了?” 去年2月,杨雪在微博上开了小号“我和暴食症的日常”,分享康复方法,鼓励女孩们学会自我接纳:“人生要是由秤砣上的数字决定,那才是真正的失败。美本来就是多元的,如果真的有统一标准,那一定是做自己。”她觉得,想要推动社会风气转变,先从自身做起,“我做不到要求别人怎么看我,只能要求自己,不要片面因为身材去定义一个人。当你真正意识到人生不止胖瘦的时候,会豁然开朗。” 邓琪把体重秤、卷尺、代餐粉、量勺量杯、减肥药、泻药、催吐管全部扔了。她也曾被“胖女孩没有青春”等“格言”洗脑,直至看到一句话——“现在的女孩普遍太瘦,就像一百年前的女孩脚都太小。” “在妈妈眼里,我厘米的身高低于斤就是白骨精,高于斤就叫猪。她对我的爱并不是无条件的,这是我心理障碍的源头。”但邓琪并不责怪母亲,反倒觉得母亲也是受害者,“她年近五十,身高厘米却固执地要瘦到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sjfb/2448.html
- 上一篇文章: 从外往里看,看不懂从里往外看,说不
- 下一篇文章: 冬季控制食欲2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