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药黄芩抽湿制冷空调机
味苦、性寒 归肺;心;肝;胆;大肠经 原谅80后阿姨的品位 今天开始新的一类中药的总结——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并称“三黄”,分治人体上中下三焦的湿热,单独认知这一条,不能满足我们“认识”这三黄的目的。 黄芩植株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黄芩中药是以其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图片来自百度,为黄芩种植基地 还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药的请看前篇: 妄想一弹:植物为什么可以做药 理论二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有趣三弹:植物的采摘时间、部位对药性的影响 结束四弹:中药炮制如锦上添花 黄芩植株和根(产地与格物)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米。野生黄芩主要分布中国内蒙中东部和东北三省大部,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等几个最具规模的主产区,是中国北方野生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之一。 图片来自百度 黄芩野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植株生长需要阳光较多,加之生长纬度区域大多在温带,提示整体植株偏寒性;干燥地生长提示其需水量不大,根能很好的吸收周围少量的水液供给整个植株所需,这是其“燥湿”之性的来由。 喜温暖,耐严寒。植物的根是提供整体植株营养和水分的关键,黄芩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40℃以上连续高温天气——提示黄芩根耐寒耐热;有可能,在人体40℃以上持续高热时,黄芩根功效甚微。 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植——提示水肿之时(水液溢出不在循环当中的时候),不用黄芩。(这时候可能要选择一些利湿、理气之药) 黄芩以根栽种,其出苗后,主茎迅速长高,叶数逐渐增加,随后形成分枝并现蕾、开花、结实。5~6月为茎叶生长期。 图片来自百度 多年生草本黄芩植株为直根系,主根在前三年生长正常,其主根长度、粗度、鲜重和干重均逐年增加,主根中黄芩苷含量较高。 图片来自百度,黄芩根样貌 但是,连续种植第四年以后,黄芩根的生长速度开始变慢,部分主根开始出现枯心,以后逐年加重,八年生的家重黄芩几乎所有主根及较粗的侧根全部枯心,而且黄芩苷的含量也大幅度降低。故,忌连作。 图片来自百度,观察枯心黄芩根中药饮片 当代种植中药黄芩的操作,会黄芩长出花蕾前,及时将花梗摘除,以防养分被消耗,阻碍根系生长。让黄芩根(中药)药性更强。当代,黄芩生长2~3年即会被采收,采收时一般在秋末茎叶枯萎后或春解冻后、萌芽前采挖(茎叶枯萎之时,便是根系营养最强之时)——秉金气而生,气向内收而不是外放,加之性味苦寒,故向内行。而在古代,黄芩根也有别名“空肠”,即古人采摘之时可能黄芩已经是三年生以上的了,古人有就中空与否,有相应的格物,我们往下看。 历代医家评述按注:经文均为本草类权威古籍,可有查证。 对黄芩根形状的格物讨论 《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消痰利气,除风湿留热于肌表。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滋化源,除热于膀胱……芩,枯飘者有上升之象,故入肺,坚实者有下行之理,故入大肠诸经,性甚寒,苟无实火,不宜用之。 《本草经集注》: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惟取深色坚实者为好。 《中药炮制》:若取其清上焦之邪热,则用黄酒炒,若取其止血,则炒炭至微黑色。 《本草备要》:黄明者良。中虚名枯芩,即片芩,泻肺火,清肌表之热。内实名条芩,即子芩,泻大肠火,补膀胱水。上行酒炒。泻肝,胆火,猪胆汁炒。 按:综合古人的想法,中不空者为“子芩”,中实而坠下故泻大肠火、补膀胱水(清血分之热);中空者为“枯芩”,中虚而飘故泻肺火、清肌表(气、卫分)之热。解寒热在上,酒炒;泻肝胆火,猪胆汁炒。 关于归经 《冯氏锦囊秘录》:禀天地清寒之气而兼金之性,入手太阴、少阴、太阳、阳明,亦入足少阳。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去诸邪热与湿热也。 《本草思辨录》:其色青胜于黄,得甲胆之气,又中空似胆府,气寒能清胆热……黄芩为胆经气药,能由肺达肠胃而不能入统血之脾。 《本草崇原》:黄芩色黄内空,能清肠胃之热,外肌皮而性寒,能清肌表之热,乃手足阳明兼手太阴之药也。 按:关于归经,总结前人说法,走手经(太阴肺、少阴心、太阳小肠、阳明大肠)较多,兼足少阳经(《本草思辨录》所言);能胜邪热与湿热。 《本草纲目》关于剂量煎煮法的活用: 肤热如火烧,骨蒸痰嗽等。用黄芩一两,加水二杯,煎成一杯,一次服下。 吐血、鼻血、下血,黄芩一两,研末,每取三钱,加水一碗,煎至六成,和渣一起温服。 妇女绝经期的年龄已过,仍有月经或月经过多。用黄芩心二两,浸淘米水中七天,取出炙干再浸,如此七次,研细,加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安胎清热。用芩、白术,等分为末,调米汤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磅下。药中加神曲亦可。 产后血渴,饮水不止。用黄芩、麦门冬,等分为末,水煎,温服。 按:李时珍君是灵活用药的典范,值得玩味。1、肤热骨蒸咳嗽如结核者用量较大,煎煮时间较长,将两杯水煮成一杯;鼻血吐血下血等用小剂量、一杯水煎煮至剩60%的水即可——体现了大量长煮(去骨蒸、阴虚有热)和小量少煮(清营血热)的区别。 2、将一至二年生的黄芩植株方有的黄芩心(下行清热之性)放到淘米水中泡七天、烤干再泡往返七次(这里应该有术数内容,天七生火,77四十九加强信息),变成了“淘米水制黄芩心”,淘米水本身就有“和”性,可缓和苦寒之性,同时能柔和脾胃。制成如梧桐子大小70个空腹服下(空腹走胃以下),温酒服可入邪热内核。治疗围绝经期后期仍月经过多,辨证是邪热蕴结于下焦而命火不足者。 3、安胎所用黄芩加白术或神曲,做丸子可安胎清热。白术可实脾,神曲可健脾,二者也有差别。 4、产后血渴,饮水不止,在于血热而胃阴虚有燥的情况,用黄芩配合麦门冬磨粉快煮温服——这又是类似小方的用法。黄芩清上焦之火,又可达血分,快煮走气营、长煮走阴血。 禁忌 《雷公炮制药性解》:山茱萸、龙骨为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皮),藜芦、沙参,丹参……性甚寒,苟无实火,不宜用之。 《本草备要》:过服损胃。血虚、寒中者禁用。 《冯氏锦囊秘录》:一切虚热禁忌……如胃虚脾弱,脉沉细者,切勿混投。 《顾松园医镜》:功能治诸热,而非补益之品……非系实火之症,勿用。胎因血虚不安者,亦忌之。 《本经逢原》:若血虚发热,肾虚挟寒,及妊娠胎寒下坠,脉迟小弱皆不可用,以其苦寒而伐生发之气也。 《得配本草》:痘疹灌浆时,大肠无火,肺气虚弱,血虚胎动,皆禁用。 按:味苦性寒是本,过服损胃。故脾胃虚弱、寒在中,或者无实火之时,都不能用,只有实热在血分方能用。当然,如果虚火,可以有搭配使用亦可。虽功效中有安胎字样,也需要避开辨证为胎寒下坠、血虚胎动的情况。痘疹灌浆之时,乃痘疹成熟在表而待开散,此时使用苦寒药会让脓毒内陷,未发之痘内藏。 山茱萸、龙骨为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皮),藜芦、沙参,丹参。虽不在“十八反十九畏”当中,配伍时多个心眼留意是否跟组方思路相违背便是。 提出脉细沉、脉迟小弱不可用,此脉亦提示中寒和血虚。 总结黄芩的特性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 三年以上根中空,清除肺热往上飘;三年以下子芩实,清除肠热往下降; 配合白术可安胎,辨证需为实火; 中寒、血虚,以及不符合辨证为实热者,三思。 黄芩就像是带抽湿功能的制冷空调,不要贪凉哟。 复习: 细说中药——解表散寒药汇总篇 细说中药 清热泻火药总结(卦位) 熊大头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sjfb/11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恶性肿瘤的几个通治方
- 下一篇文章: 刺猬皮苦涩性平刺猬皮,化瘀止血尿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