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合作支持机构:中林联林业智库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植物园专家团队日前在湖北洪湖湿地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野大豆和粗梗水蕨及其群落结构。

这两种植物均属第一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濒危植物,自上世纪90年代末在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考报告中被列出后,已近20年未现身影。

洪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拟对发现野大豆和粗梗水蕨的区域实行封闭管理。

野大豆别名野黄豆,主要分布区在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是农业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粗梗水蕨为水生植物,通常漂浮生长于沼泽、河沟和水塘之边缘浅水区,株高20厘米至30厘米,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也分布于东南亚和美洲。上世纪90年代,受大规模放牧、围垦、农田改造等因素影响,这两种植物的自然分布区域日益缩减。

此次科考队在洪湖金湾附近发现的野大豆生长在鱼塘堤埂上,由4个小块构成,与其他藤本植物相互缠绕,面积合计约80平方米,群落伴生植物主要有葎草、鸡矢藤、乌蔹莓、水蓼等十几种。此次发现的粗梗水蕨分布在洪阳村、新堤河口和清水堡,生长在鱼塘和封闭浅水湿地边缘,水深约5厘米至50厘米,有4个小群落,面积总计约平方米,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香蒲、空心莲子草等近20种。(赵辉温锋)

投稿邮箱:

qq.







































白癜风那里治的好
北京权威看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mjyf/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