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食欲中的黑手贪食症
一个贪食症患者的经历 两点钟。 厨房里的灯亮了。冰箱门敞开着。 鼓胀的火腿、各式的巧克力、五彩的糖果、昨晚没吃完裹着保鲜膜的饭菜以及一排明晃晃罗列整齐的罐头,色彩斑斓。 “嚓嚓嚓——嚓嚓嚓——”,厨房深处传来细微急促的咀嚼声。 垃圾桶开始慢慢塞满,从空空如也变得应有尽有:金灿灿的巧克力包装纸、揉捏变形的锡纸、密封饭菜的保鲜膜、各式花色的食品包装袋、不同动物的骨头、沾满汁水的餐巾纸以及花花绿绿失去本来面目的垃圾。 桌前的最后一个蛋挞被吃完。现在是三点十一分,从开始吃第一口鸡排到现在相隔了一个小时零四分。 又一次暴食。这是今年来的第五次,头一次在夜里。 胃中食物的翻腾,一阵的吞酸,烧心胀气,食道反流,回流的食物似是脱缰的猛兽,在奋力挣脱,挣扎着欲从口腔中跑出。灼烧的胃在一点点刺痛着神经。口腔中还残余蛋挞过后的酸腻,空闲的手指一时无所适从。 难受。 等上半分钟,胃部的剧烈痉挛终于宣告了这场饮食的终结。闭上双眼,竭力控制在心底嘶吼饥饿的怪兽,伸向冰箱门的手在即将到达的时刻猛地缩回,“哐”的一声甩紧了冰箱门。 两行泪,滴落进了垃圾桶。 01 什么是贪食症 如果你出现过上面描述的情景,没有特殊原因突然出现明显的暴饮暴食,一次摄入大量食物,那么就有可能患了一种叫“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疾病。神经性贪食症(BN),又名贪食症,它是指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一餐可摄入大量食物,食后以呕吐、导泻、利尿、禁食或过度运动等方法来抵消体重增加的临床综合征。 发作性暴食是贪食症的主要特征,暴食发作时,食欲大增,吃得又多又快,甚至一次吃进常人食量的数倍,直到难以忍受为止,开始时为暴食行为感到害羞,偷偷进行,常伴有情绪改变,如焦虑和抑郁,多与体重和体形有关,患者过分重视身体外形且常常对自己不满意。暴食后出现厌恶、内疚、担忧、有的为此而产生自杀想法和行为。 暴食发作频率不等,多数为一周内发作数次,为了抵消暴食引起的体重增加,患者常采取多种手段增加排泄、减少吸收或过度运动,如食后呕吐、导泻,服利尿剂、减肥药、减少食量或禁食等。发作间期食欲多数正常,仅少数食欲下降,多数患者能控制体重,体重正常或略增加,不足1/4的患者体重下降。 02 可能性病因和危害 神经性贪食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生化异常、如5—羟色胺功能失调、下丘脑5-HT释放降低均可引起暴饮暴食症状,精神应激经历越多的女性暴食的危险性越大,现代女性追求苗条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食欲既可以产生抑制,也可产生相反的作用,表现为暴饮暴食。现在社会中女性患病率为1%~3%,男性患病率约为女性的1/10,平均发病年龄为18-20岁。 神经性贪食症的贪食症状是一种危险的行为模式,贪食往往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和职业功能,可能会出现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和各器官功能的严重损害,伴有自我催吐、导泻者更危险,可能因消化道出血和其他并发症而死亡。 对神经性贪食症的自然病程或长期结局所知甚少,未经治疗的患者,1~2年后25%-35%症状自行缓解,经正规治疗的患者,50%~90%缓解,病期越长,预后越差,应早诊断,早治疗。 03 治疗方法 治疗神经性贪食症,关键在于营养状况的恢复和正常进食行为的重建,打破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躯体和心理后遗影响,以及持续进食障碍和不良行为模式的恶性循环。治疗方案包括营养状况的恢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几方面。 (1)抗抑郁药治疗贪食症有一定疗效,氟西汀、曲挫酮,米帕明、去甲米帕明等能减少贪食症状,改善焦虑以及抑郁心境,卡马西平,碳酸锂和小剂量氟哌啶酸对部分患者有效,上述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2)心理治疗的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以及家庭干预,以改变患者对体型体重的不恰当看法,改善抑郁情绪,减少贪食行为,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 (续) 张大荣 北大六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医院院长 40年精神科临床经验,主任医师教授,医院院长。师从我国第一位精神卫生博导沈渔邨院士。年就开展进食障碍临床与研究工作,年从意大利进修回国后主持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进食障碍诊疗与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持续培养精神科和进食障碍专业研究生。期间发表多篇国内外学术论文。她的团队命名了中国进食障碍谱系相关疾病的名称,制定相关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并开设中国第一个进食障碍病房。 张大荣教授作为全国著名的精神医学专家,在精神疾病、抑郁症、焦虑、强迫、神经症中有着丰富的精神科临床与教学经验;开设中国第一个进食障碍病房,在神经性厌食、贪食、暴食障碍等进食障碍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 长按图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mjyf/1458.html
- 上一篇文章: 农村身边的中草药,不容错过的宝贝
- 下一篇文章: 每天学习一种中草药土荆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