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都重视农耕,所以有传承悠久的家族,会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日长”的家训。既然是农耕,自然离不开植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进入世界前列,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农民依靠土地谋生。土地生养万物,万物又互相依存,人类对植物高度依赖,生活日用,须臾不可离。于是先民歌之咏之,书之记之。中药学的主体是植物类药物,也是这种关系的具体体现。辨识植物,识药认药,也是中医药专业人员的基本功之一。依稀记得,大学期间学《方剂学》,有些附录的方剂,直接引用的原文,方后注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那时候见识少,只知道泡桐一种梧桐,见过的中药丸子也只有九克一丸的大蜜丸,就想象泡桐的果实那么大的中药丸子,别说三五十丸,十丸就差不多能吃个半饱,古人用药,真是足量。但是后来发现,课本正文当中,把梧桐子大,都改成了黄豆大,就感觉颇为困惑,不知道依据是什么。还有《金匮要略》中侧柏叶汤中的马通汁,在方剂学课本中,是童便,就以为马通汁和童便是同一种物品。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年轻,可惜没有岁月可回头。如今知道马通汁就是白马粪绞取的汁液。还知道除了泡桐、法桐之外,还有青桐。不知道《书剑恩仇录》中,漂亮英武的霍青桐,是不是金庸先生从青桐树挺拔苍翠的身姿中得到的灵感。但自凤凰非梧桐不栖,到斫桐为琴,到缺月挂疏桐,到梦到凤栖梧桐而给孩子起名凤梧,凡此不胜枚举之事,都说明梧桐树无处不在,又代表着高洁的节操和气节。那么,梧桐子到底有多大?就这么大,当时手头没有尺子,就用曲别针当作参照物,可以看到梧桐子和黄豆大小是差不多的。据说是能吃的,但是好不好吃,怎么吃,我都没有直接经验。就是没吃过。关于梧桐树的植物学知识,建议从百度百科入手,直到查阅专业书籍,去学习了解。梧桐子和马通汁是终于得以解惑的。另外一个至今困惑我的问题,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到底是什么植物。早年的时候,是问到底是吴茱萸还是山茱萸,但是潘富俊先生在下面这套书的《唐诗植物图鉴》中说是食茱萸,于是就有三种茱萸入选,诸多考证,莫衷一是,令人无所适从。个人观点,我倾向于是吴茱萸,理由是佩戴茱萸是为了防止疫病,而吴茱萸气味雄烈,传统认为,芳香辟秽逐邪化浊,理论上能说得通。人之既生,则需饮食水谷化生气血津液以养,直接间接的营养,均离不开植物,而自神农氏尝百草而辨其性味主治,以养正祛病,延年护生。后之来者,自然还是应该知之,识之,记之,用之。尘凡居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法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mjyf/11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