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童玮亮内容公司最重要的是质和量,泛
无论是对稳定收入的要求还是对于行业空缺的填补,工业化思维贯穿了梧桐树在泛娱乐领域的投资。 作者 张一童 梧桐树资本的办公室在朝阳的一幢外交公寓里,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梧桐树的创始合伙人童玮亮。 童玮亮 作为中国互联网的最早的一批使用者和参与者,互联网深深地影响着童玮亮的个人生活和工作,他的投资也集中在TMT领域,此前他主导投资了包括Camera、粉粉日记、大姨吗在内的一系列项目。 年,童玮亮离开戈壁资本,和合伙人共同创办了梧桐树资本,人民币基金的灵活性让他拥有了更大空间可以在泛娱乐内容领域有所布局。在文娱领域,目前梧桐树已经投资了绘梦、艾尔平方、中影年年三家动画公司,游戏公司心动网络,网剧制作公司云端,剧本交易平台云莱坞和广告数据平台微播易。 在知乎社区里,除了创投以外,童玮亮还回答过不少音乐、文学相关的问题,事实上,早在年,童玮亮便创办过小众文学网站暗地病孩子,张悦然、路内等作者都在此发表过自己的作品,这让童玮亮对于文娱领域有着天然的喜爱,也以个人形式投资过不少创业公司,这其中不乏一些小众文化内容。 不过这种喜好却鲜少影响到梧桐树在文娱领域的投资布局,作为一支主投A轮和B轮的人民币基金,稳健和精准是童玮亮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提到最多的词。 对于梧桐树而言,投资二次元的本质是投资未来主流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所以他们的投资对象必须面向的是泛二次元人群,这是梧桐树选择动画公司的原因,动画的用户会更偏向于泛二次元人群,离钱也会更近。 对于网生内容的信心来源于童玮亮对内容付费的信心,他认为用户付费的推广是近年在互联网内容体系中发生的最大变化,付费会是内容的核心逻辑——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内容行业能够依靠用户付费获得足够的收入。 在具体公司的投资上,工业化思维贯穿了童玮亮对每一家公司的评判。这种工业化思维在内容公司上表现为对于稳定收入和持续制作能力的追求,童玮亮将这种要求总结为质和量,要有持续制作一定数量作品的能力以保证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同时有对内容的把控能力,提供有品质的内容,最终制作自己的原创IP。 梧桐树已经投资的三家动画公司,都是以此为标准,绘梦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头部的二维动画制作公司,每年可以制作十部以上的动画作品,并多为A类项目;艾尔平方尽管在当时只拥有《十万个冷笑话》和《我叫白小飞》两部作品,但是却能够持续地制作爆款动画。中影年年是中国少有的几家拥有自己的3D引擎的动画公司之一,同时拥有A级动画IP《血色苍穹》。 对于平台,童玮亮希望它能够填补现有工业体系中空缺的部分,投资云莱坞便是出于这样一个目的。作为一个编剧交易平台,云莱坞解决了两个行业痛点,一是为怀有编剧理想却缺乏途径的创作者提供了一条上升通道,二是通过人工+技术的方式更好地服务于编剧市场,以降低其沟通交流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通过云莱坞,梧桐树得以获得一个垂直领域的交易数据,这些数据将会成为未来工业化体系每一个具体环节建设的基础。 微播易同样符合这样一个逻辑,童玮亮将其看作一家数据平台公司,一边掌握广告主的需求,一边掌握媒体的需求,并帮助双方进行匹配。无论是云莱坞还是微播易,核心都是围绕内容的生产提供更加工业化和体系化的帮助和服务。 以下是《三声》(ID:tosansheng)和童玮亮的对话。 《三声》:梧桐树资本投资了艾尔平方、绘梦等动画制作公司,现在许多投资机构也都在看二次元,对于这一领域,您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童玮亮:投资是投未来,二次元是年轻人的东西,他们代表未来。很多公司都在投二次元,从核心二次元到泛二次元,我们投的会更泛二次元一些,这也是我们投动画公司的逻辑。因为漫画的用户是非常核心二次元的,我本人很喜欢漫画,包括自己也投了一些,但是动画的受众会更泛二次元,同时漫画离钱会远一些,动画离钱更近,爆发性也会更强。 《三声》:在二次元领域,你们投资了三家内容制作公司,在不同类型的公司中,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投资倾向? 童玮亮:我们当然也是想投平台公司的,但是目前大环境上已经有了巨头,格局也基本形成。另一方面,人民币基金的周期相对没有美元那么长,如果没有好的标的,对于人民币基金而言,投平台的风险会更大。 我不认为梧桐树投的是制作公司,这些公司有内容生产力,只是一开始从制作起步,这样会更稳健一些,风险不是特别大,一上来就做原创是很容易死的。我们看二次元公司,会有一些标准。首先是商业,在它过往的业绩里,它有一定的收入能力;其次是它对于内容要有把控能力。合理的商业模式加上优秀内容,这一类公司我们还是会继续投。 至于一些比较有趣的2C的社区,对于我们这样的成长型基金而言,它面临的挤压更大,失败的几率也更大,亚文化社区在扩张过程中必然会面对人员流失和变化的问题,这种不稳定和转折需要创业团队拥有很强的把控能力,这是非常难的,尽管我个人很感兴趣,但是梧桐树会比较少去投这一类公司。 《三声》:对于内容公司的投资,您的评断标准是什么? 童玮亮:我们投资了绘梦、艾尔平方和中影年年三家动画公司,最核心的都是质量两个字,质是品质,量是数量。 绘梦是中国最头部的二维动画制作公司,它的产量很大,一年可以做到10部以上的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各个平台的A类项目,它在质和量上都是没有问题的。艾尔平方可能就会更加注重质,因为在我们投资它的时候,它制作过的动画项目只有《十冷》的大电影和番剧,以及《我叫白小飞》。尽管只有这两个项目,但这两个项目都是爆款,这种时候,质的因素就会更大一些。但到现在,公司已经形成了三条产线:二维番剧,三维番剧和大电影。中影年年也是一样的,他们自己的IP《血色苍穹》是A级别的作品,同时我们投它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是国内少有拥有自己的3D引擎的动画制作公司之一,可以做到番剧的周更,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制作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毛利率。 我们对于动画公司的投资逻辑是要先拥有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当然肯定还是要做自己的IP,一个纯粹的外包公司我们是不会投的。绘梦的制作能力特别强,但是去年他们的CEO李豪凌做了一部动画叫《凸变英雄》,它在国内进过头部排名,而且是唯一进入过日本新番前十的中国动画。艾尔平方也在筹备制作自己的原创动画,中影年年本来就拥有自己的原创IP《血色苍穹》,而且还储备了不少头部IP。我们投资的几家动画公司都是从承制开始的,但是他们都拥有很强的创作能力。 绘梦李豪凌的原创作品《凸变英雄》 《三声》:事实上,在所有视频类内容中,动画的变现周期是比较长的,除了平台购入之外,很多动画也包括其他内容产品是通过衍生品等其他方式变现的,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您认为内容变现的出口在哪儿?消费会是其中之一吗? 童玮亮:我们投了一家网剧公司云端,他们现在也在探索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用剧本身去带动更大的产品销量,但是我们投他们的核心逻辑还是投一家头部的内容公司。消费当然会成为内容变现的出口之一。对于内容而言,消费品就是衍生品,在这个领域机会最大的是电影,美国电影的收入有30%到50%来自票房,其余都来自衍生品。中国的衍生品市场过去因为盗版,或者消费力不强在收入中占比较小,但是三年左右时间应该会有很大起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但是从IP逻辑来说,这种消费还是偏向于衍生品的,和消费品的结合只能说是一种合作,更多的消费还是纯消费品关系,和内容的关系度不大。 但内容最终的出口应该是付费,付费永远是内容的第一核心逻辑。这两年,互联网的内容体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内容付费的推广。现在的大部分动画片都是由电视台、平台进行采购,但是如果未来两年内能有一部动画片可以通过用户付费的方式完全cover掉它的成本,这会是一件影响巨大的事情。我觉得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的内容行业应该能有足够的收入。 《三声》:对于云莱坞这样一个剧本交易平台,梧桐树投资它的逻辑是什么? 童玮亮:我们过去投一些内容公司,最大的感觉是中国的泛娱乐和互动娱乐的工业化体系非常弱,无论是在前期还是后期,距离美国那样的成熟机制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核心问题在数据,没有数据你很难去做很多事。我们投资SAAS是因为我们要拿到每一个垂直产业的核心交易数据。2C的数据都在BAT手中,已经没有机会了,但是每个垂直行业的数据没有人投,我们就想投这样的公司然后拿到这些数据。SAAS拿到数据也能赚钱,后面你再用数据去做更多的交易,这其中包括供应链、消费金融、获客等等。产业互联网的这个逻辑在泛娱乐领域是类似的,谁拿到交易数据,谁未来就有更多机会。 云莱坞就是这样的,它是一个编剧和剧本的交易平台,但是因为它给一些年轻有才华的创作者提供了一个上升通道,所以作为平台它是具有一定吸附力的。从内容的角度来说,因为它的平台有一定的影响力,它的量就能起来,这个时候的质其实是层次不齐的,但是只有量起来了,你才可以通过人工+机器的方式,从中筛选出优质的内容,吴又的合伙人杨宇航是原来百度文库,百度阅读的技术负责人他们有这样的技术能力。围绕质和量的过程中需要很多工业化的体系去协助完成,云莱坞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尽管这可能是个很慢的事情,但是互联网平台就是这样。 其实这也是编剧经纪起来的一种形式,编剧是个体的创作者,有点像艺人,某种意义上云莱坞这样的平台,是做沟通交流的交易,编剧需要的是服务,这其实是一个行业痛点,但是一直没有人解决。 我希望它能够类似于美国的编剧工会,当然CAA最早也是从编剧业务开始的,但是中国和美国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在美国,无论是编剧工会还是CAA,它都不是互联网公司。但中国不一样,因为互联网这个技术,平台在中国更易成长,也更有价值,它如果成为一家中国特色的公司,它的意义会更大。 《三声》:短视频是内容行业现在最热的领域之一,你们在这个领域的投资逻辑是什么样的? 童玮亮:短视频有点像过去的杂志,是周期性与读者高频交互的内容产品,很难出单篇爆款,而是需要时间积累出媒体品牌。我觉得短视频能做广告就不要做电商,也不是不能做,只是内容电商后端的店铺供货和物流仓储才是核心,内容只是低成本的获客途径。广告这个市场非常的大,并且广告主一直在向线上化,视频化的趋势迁移。但是有一点很遗憾,就是短视频平台基本会垄断硬广,内容公司更多只能做内容植入和视频承制。过去杂志直管发行,广告商自己抢购杂志里的版面,但是现在短视频内容方的渠道分发权限掌握在平台手里,没有议价优势。如果上贴片广告就会碰到和平台的竞争,更多只能拍原生内容植入广告。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gnzz/1339.html
- 上一篇文章: 贪食症患者大脑对食物的反应,与健康人有何
- 下一篇文章: 我是不是得了贪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