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海洋与湿地

近日,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发布了一条来自北京大兴区的葡萄天蛾的公民科学观察数据。此次数据由SamanthaMa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GBIF工作组报告。感谢绿会专家刘玉升、吴丽业、高尚坤、王豁提供物种鉴定支持。

葡萄天蛾(Ampelophagarubiginosa)是一种体型较大、外形独特的蛾类昆虫,葡萄天蛾的寄主植物种类较多,除了葡萄之外,还包括黄荆、乌蔹莓等。分布范围比较广,在中国、日本、朝鲜等地均有分布。

分布范围。图片来源:GBIF

葡萄天蛾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成虫多在夜间活动,具有趋光性。雌蛾将卵产在寄主植物的叶片或嫩梢上。幼虫孵化后,即开始取食植物的叶片、嫩梢,甚至果实。老熟幼虫入土化蛹。成虫体长一般在40-50毫米,翅展可达85-毫米。体色多为茶褐色,具有较强的伪装效果。前翅上常有数条横向的波纹线,后翅则较为单调。蛹为裸蛹,呈黄褐色,通常在土壤中或枯枝落叶下越冬。它们的幼虫期经过数次蜕皮,体型逐渐增大。初龄幼虫多为绿色或黄绿色,随着生长,体色会逐渐变深,并出现明显的斑纹。老熟幼虫体长可达7-8厘米。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是一个由国际大科学网络和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基础设施,旨在向任何人、任何地方开放获取地球上所有类型生命的数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是中国第二家GBIF的官方数据发布机构。自从年加入GBIF以来,绿会GBIF团队长期服务于科技工作者、公民科学家和自然保护工作者,为生物多样性信息学数据贡献来自中国全国学会的力量。

THEEND海湿

Samantha审核

Linda

排版

绿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xwgj/19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