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兴隆场《周氏宗谱》记载,清初,《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后裔周清美、周清兰、周清琏住在湖广省沆州府黔阳县石保乡桐湾坪泥水溪。

他们自小喜爱花锣鼓,都有高超的演奏技艺。周清琏还精通厨艺,是个厨倌师。

康熙37年()冬月初一,周家兄弟在“湖广填四川”政策的推行下,被强令迁入四川,日子定在腊月二十九。

周家只得提前在腊月二十八团年,悲悲切切别故土,在官差的押解下,眼泪汪汪往西行。入川时,他们除带有族谱外,还带了多首花锣鼓曲牌。

三次搬迁,定居龚家口

入川后,周清美、周清兰与其他族人被安置到汉州(今广汉)高坪铺,后来又迁至金堂县赵镇菜子坝等地。这些地方紧靠岷江、沱江,夏天洪水暴发常遭水患,生活很不安定。两兄弟被水患伤透了脑筋,认为到山上居住为宜,决定再次搬迁。

康熙40年(),周清美、周清兰从赵镇菜子坝往东,上山考察。翻过山王庙(横亘在金堂与中江之间的高山),发觉山东北面是一片小山地带,遂下山继续查看。

来到山下,映入眼帘的只有兴隆场的老场及万古桥古道,除有少许房屋外,其余都是坝子。从官碑得知,老场叫龚家口,属中江境域。

明朝正德年间,中江在县境西部新安古镇遗址邻近建置了梅花镇(又名五堆镇)。万历年间,当地人龚德举考中探花,在此建府宅,故此地又称龚家口。

明末,张献忠大军曾在梅花镇扎营,与明军作战,那里惨遭兵火摧残。清朝时,梅花镇先后更名为兴隆里、兴隆场。现名兴隆镇,是中江第三大集镇。

周清美、周清兰沿着石板路继续北行,绕过龚家口北面的山嘴(今黄连嘴)来到小山脚下,发现那里还有残存的房屋,屋前是一马平川的开阔坝子,屋后小山后面是巍峨的高山。

此地柴水方便,他们认为是比较理想的地方,决意在此定居。当年冬,周家兄弟迁来此地。

垦荒种地,艰辛创家园

迁来后,他们割开屋前交错丛生的葛藤、野草,发现是座荒芜的大院。全院房屋绝大部分是穿木结构,屋内房间、客堂、灶屋、厕所、猪圈、牛栏一应齐全。房间内还有挂着雪白蚊帐的床铺,有的床上还躺有一具或两三具骷髅骨架。

用手一触蚊帐,即成粉末。细心整理后,他们定居下来。周清美一家住院子中间,周清兰一家住院子右边,左边有些破败就空下未住。

兄弟二人对院子前面的坝子进行插签占地,确定开垦范围。两家人每日起早贪黑,先开垦古道两旁至兴武场一带的土地,以后逐步向外扩垦。

4年后,他们巧遇同宗兄弟周清琏。周清琏从王家场也迁到龚家口,住院子左边。

弟兄3人同心同德,为创基立业通力合作。每垦一地都要起个名字,废黄花地为黄花田,除大桑树为太桑田,把青杠树起为青杠林;烧野草为地,命名为火烧田;铲茅草为土,命名为茅坝子;在水沟基础地带围地造田,名曰沟基田;按地势作阡陌中,又命名了鱼肚田、缸子田、倒挂金钩田、长田、方田、连二田、弯田、刀把田、滚子田、月亮田、函函田等。

后来,人口增多,原来所插占的土地不敷耕种,就进一步垦荒为地,不断向外延伸增宽。

经过多年努力,周氏家族在龚家口所垦田地颇具规模,成为兴隆场的旺族。姓周的人在那里占了一半以上。就把龚家口改名为周家湾了。

名闻蜀中,春节里演奏

周清美、周清兰、周清琏在辛勤劳作之余,玩起了花锣鼓。还把技艺传授给周氏族人和后辈儿孙,组建花锣鼓队,举办演奏活动。花锣鼓这一民间艺术,在周家湾流行起来。

《中江县文化遗产志》和《中江史话》记载,每逢腊月十六“倒衙”后至除夕前,周姓族长组织本族花锣鼓艺人,对本族子孙进行训练。春节前后,花锣鼓队活动于街头、院坝或茶馆,敲打锣、钹、盆鼓、马锣子进行演奏。从周家湾演到兴隆里,从年尾演到年头,演出了欢乐,也演出了豪情。

周家湾花锣鼓自康熙年间以来闻名蜀中。据说,康熙54年(),周、黄两姓人为争修达道桥,周家湾花锣鼓队与兴安磨子桥黄家花锣鼓队在兴隆摆擂。

周家湾花锣鼓队连打个曲牌不同样,黄姓人只好甘拜下风,由周姓人修建了连接兴隆里老街与横街的达道桥。

有一年元宵夜,兴隆里聚集了三四万人,各地商家送给周家花锣鼓乐棚的花炮,在达道桥放了整整一夜。

世代相传,历经三百年

兴隆镇老一辈人介绍,清朝到“民国”年间的周家湾花锣鼓队,最多时上百人。前面花旗开道,紧接是三四十人的马锣方阵,再后是脚盆鼓和大锣大钹殿后,气派宏大壮观。

清道光时,中江进士、曾任河南阌乡县知县的李福源致仕归里,应朋友之邀去兴隆观元夕花灯,欣赏了周家湾花锣鼓表演后,填词一首《浪淘沙·元夕》,记录了演奏的盛况:

锣引千鼓动,梅子坞垅,流灯飞焰映天红。四傲八仙翻五合,蟠舞黄龙。又十里歌棚,十里花丛,看过月娥正疏钟。幸得归家弹客裌,袖满春风。

李福源描绘的正是这种气派。词中嵌入了《五合》《四傲》《八仙子》等花锣鼓曲牌名,描绘了当年花锣鼓队里有名的马锣手周月娥的风采。

当花锣鼓队在元夕的梅花坞头出现时,飞焰流灯映红天际,满街满巷已是人海灯山。咚咚鼓动,《五合》《四傲》《八仙子》《扑灯蛾》《笑和尚》《滚黄龙》这些长短曲牌或如漫天星雨,或如浩然春风,或圆润婉转如歌如诉,或激越飞扬,直如江涛奔腾。花锣鼓的旋律,陶醉了一代又一代的兴隆人。

《中江县文化遗产志》记载,周家湾花锣鼓除每年过春节时表演外,平常也参加庙会的朝拜活动,为本族及亲戚承办红白喜事。

历经多年,周家湾花锣鼓世代相传,至今保存曲牌谱84首,其中较熟练的有42首。

(作者:何辉)

“四川百家姓”新开通了官方商城,读者可前往商城选购相关姓氏书籍及商品。详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xwgj/15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