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Natali,临床心理学博士在读

何一,临床社会工作硕士在读

一滴不时收到类似这样的留言:

医院收到厌食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的时候,觉得很崩溃。

后来我知道了自己其实是得了进食障碍,难过之余,也有一丝解脱感。

我把暴食症的情况告诉了家人,家人跟我说,你没有病,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

对于厌食症、暴食症、贪食症、异食癖等等这些用于诊断的标签,不同的人反应不同。这些诊断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诊断?

在展开这个话题前,我们需要先简单谈谈诊断的标尺。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有两套。一个是联合国卫生组织牵头制定的Int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ass(ICD)系列,一个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制定的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ntalDisordrs(DSM)系列。受限于时间精力,本文仅谈DSM。

基于症状的分类系统

图片来源:psychiatry.org

DSM是把临床工作者多年来观察到的症状总结起来、尝试分类,以便给临床工作者一套专业语言、加速沟通。比如,有了分类系统,医生就可以直接说,“我有一个病人有焦虑症”,而不用做长长的描述。

DSM之所以是基于症状、而不是基于病因进行分类,这是因为精神医学界对精神疾病的病源的了解还很有限(GarlandHoward,)。所以,当临床工作人员做出一个诊断,这不能代表他们对观察到的症状和引发症状的病因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理解,这只是意味着他们选用了一个术语、来概括一组现象。

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是建构的结果

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决定把某组症状视作一个疾病单元、再起个名字,并不同于天文学家发现一颗行星、然后命名。健康/正常和病态/异常的分界线,是人们建构出来的结果,不是一个客观的绝对的存在。

不同流派的心理工作者,对什么是健康/正常、什么是病态/异常存在着不同的视角。严谨的科学工作者认为,处在正态分布的两端的少部分人,就是不正常的,并尝试制定各种可量化的测试,用数据来划分正常人和病人;佛洛伊德认为,有去工作去爱的能力的人才是健康的,所以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病人反而占了人群的大多数;认知行为学派提出,当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客观环境出现冲突的时候,就是心理生病了,所以病与健康是个动态的相对的过程……DSM并没有成功地把各种理论整合在一起,也并没有给出健康人和病人的定义。

社会政治因素也会影响DSM怎么区分疾病与健康。比如,同性恋曾作为疾病在DSM第一版和第二版出现过。但随着同性恋权益团体的抗争和社会思想的进步,美国社会对同性恋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同性恋被正式移除出精神疾病的范畴。在同性恋权益团体的争取下,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同意在年的年度大会期间,举行一次关于同性恋的座谈会。自身也是同性恋的精神医学家JohnErclFryr(右一),以Dr.H.Anonymous的化名、戴着面具和假发、用变音麦克风在会上发言。

图片来源:buzzfd.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白癜风医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sqbc/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