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山人怎防疫张怀州抗疫成战争,前线频急,人皆自危。岐伯山人如何防疫?在“岐伯山”医院之后,笔者又再次来到岐伯山扣访,以祈得解。岐伯山在具茨山下,为当年黄帝御医研究院。具茨山横亘禹密间,如屏如堵,崔嵬雄壮,岐伯山为土岭,伏卧蜷曲,据记载山上有药材多种,近年调查,发现多种药材天然滋生。为探明岐伯山防疫秘密,我与老中医、岐黄文化传人张丙章老师进行了长谈。人人都喝“大众汤”岐伯山所在村为方沟,全村多户,多口人,但无一家姓方,“方沟”得名于岐伯在此研制方药,为民诊病,后人为纪念先圣而取这个名。方沟村家家户户堂屋、门后都写着几样“备方儿”,村民家里大人小孩有了疾病,村民就照老辈子、老中医传下来的老“备方儿”,上山采药,回来自已煎熬一锅,一般来说,都疗效甚好。在这次新冠肺炎大疫爆发以来,岐伯山人没有恐慌,他们也戴口罩,人人都有标配,路口有人检查,外人来了测量体温,记录姓名。但他们跟别人不一样的是他们都喝“大众汤”。他们就按时疫的办法,上山来采连翘、银花、夜交藤、蒲公英、夏枯草,以及地骨皮、茵陈、麦冬、蛤蟆草等回家自已配伍,熬成“大众汤”,不管大人小孩都喝。这几种药都起到清肺败毒作用。所以疫情发生以来,山上不时会见到有?着篮子、挥着锄头,在地头、地堰、山坡、半沿采挖中药的人。认识中药叫“大众汤”是因为人人都要喝,不管男女老少、大人小孩,不管爱喝不爱喝都得喝。也叫“大锅汤”,是因为这不是喝一顿两顿,是天天喝,经常喝,要熬一大锅,喝完再熬,一直喝到疫情过去。以前老百姓很穷,没钱买药,遇到疫情,一些善人和郎中在村口支起大锅,熬汤药,人人都,起到预防作用,所以也叫“大锅汤”。自防自饮自验我问,中药配伍很讲究,有的能配,有的不能配,如果配伍错了,熬出汤来,喝了不但不能治病,还会中毒闹出大事,怎么办?张老师说,岐伯山上药材遍地,群众长期与药材打交道,从小与药材打交道,有的家里院里院外都种几样药材,有的当成花卉来养,有的来镇宅避邪,药材识别普及率很高,一般老百姓都能认识多种药草。中药配伍“十八反”、“十九畏”,老百姓都知道,“反”就是药性相反,放在一起熬制喝了会起中毒反应。“畏”就是药性相冲,放到一起增强毒副作用。张老师熟练地背诵了“十八反”“十九畏”。蛤蟆草“十八反歌”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岐伯山上层层药田疫情来临,老百姓都能自防、自饮、自验,形成自觉。自防就是自我做防疫,提高免疫力,自饮就是充分利用岐伯山自然条件,自制中药,自饮自用,自验就是根据自饮自我反应情况,自己调节剂量,如果真是染病,根据症状,药量或加或减,达到自愈。这是岐伯山群众的长期经验,所以不管什么疫情来了,他们都不害怕。张老师认为,光戴口罩,是被动防疫、消极防疫的办法,像打仗一样,不能光躲避,逃避,被动挨打,要主动防御、积极防御。主动防疫、积极防疫的办法是提高人的免疫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喝“大众汤”、“大锅汤”,可以提高你的战斗力、免疫力。当然,也要加强锻炼。这也是古人的经验。张丙章老师讲课中免疫力是人对付疾病的作战部队王佑三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忧虑抗生素广泛应用带来的危害,他总结中医经验,提出“平衡医学”的概念。他说,“原始本无医,传宗亿万年。”人体是个智慧有机体,每个人都有免疫力,免疫力是人对付疾病的作战部队。部队要经常演习,以保持战斗力,免疫细胞也经常作战,才能保持警惕性和战斗力。人的免疫系统长期不启动,容易产生“懈性”,导致免疫力下降,就容易生病。中医讲究“正气内存,百邪不干”,治病吃药不是用药来治病,而实际上是用药物启动、激活你固有的免疫系统,克服“懈性”,增强你的免疫系统能力,最终,治病还是靠你的免疫力。所以你自已才你最大的救世主。抗生素广泛应用,引用外力来杀灭病毒,一是忽略了固有免疫系统,使免疫系统继续处于休眠状态,事不关己,壁观不战,免疫能力继续下降。二是抗生素在杀死外来病毒的同死,无差别地杀死了自已的细疫细胞,导致免疫力下降。所以抗生素的运用,打断了免疫系统自我战斗的生态链,打破了人生内生态环境,于是他写了《人体生态学》,大声疾呼,要警惕抗生素泛滥。王佑三先生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正不压邪”,人体的免疫力在实战中越战强,在面对强大对手的时候,免疫系统的能力就增强了,加以中药的扶正增益作用,整个人类就这样进化了。但是如果听任抗生素泛滥,病毒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而抗生素使用的剂量越大,人类免疫能力退化,将来出现“超级病毒”时,人类将无药可用。王佑三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发出的警告正可谓振聋发聩,识见卓越。黄帝内经·素问四时防疫时时安张丙章先生说,古人十分重视节气,二十四节气,不担是指导农业生产,也是对人类所有活动的指导。因为二十四节气是天时,人都在天地中活动,“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人考虑问题的第一要素。所以古人到节气来临之时,把人类自身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出“四时防疫”的概念。这在《温病条辨》中讲得很清楚。节气变化了,人要顺应这种变化,顺天应时,为了防止节气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每到大的节气比如春夏秋冬来临,都要进行防疫,叫做春温、夏毒、暑湿、秋燥、伤寒。针对不同的节气,作出不同的的对策:春防“温”,用清温败毒散;夏防“毒”,用“竹茹败毒散”,竹茹就是竹筒里的絮,也可以用竹叶;暑防“湿”,用人参败毒散;冬防伤寒,用麻黄汤,疏机解表,等等。岐伯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时疫之疾,在节气来临之前就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茵陈《黄帝内经》就是战争医学张丙章先生说,岐伯是黄帝请来的“天师”,他的第一个任务是跟随黄帝军队打仗,黄帝军队打到哪里,他就要跟到哪里,哪里有伤员,他就要及时处理,救死扶伤,疗疾医患,抚痛问苦。《黄帝内经》是岐伯和黄帝在长期的战争中总结出来的战争医学,岐伯发明的先进的医学属于当时先进科技,正是把它运用于战争,有伤皆治,有疾皆疗,仁义广施,得道多助;同时,伤员恢复快,疾病治疗快,部队补充快,黄帝部队保持了强大的源源不断的战斗力,黄帝族才取得了胜利。岐伯的学生中有个人叫“大鸿”,具茨山上的大鸿山,有大鸿寨,就是大鸿的城寨,离这儿很近。大鸿就是黄帝四将军之一,大鸿领军打仗,因为瘟疫流行,成千上万人死于温疫,折员过半,失去战斗力,大败而归,大鸿将军十分伤心,决心拜在岐伯门下当弟子。所以在《黄帝内经》中,与黄帝对话的,有岐伯,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大鸿。大鸿寨东侧有个山嘴,名叫雷公山,这个雷公原来是大鸿将军手下的军医官,也跟着岐伯一起研究医学,参与《黄帝内经》研究讨论,成为著名药王。从这个事,我们可以充分看出,《黄帝内经》是来源于战争实践,又指导战争进行、指导社会建设的一部医书。大鸿城东华门黄帝平定天下之后,把兵符埋藏地下,命岐伯总结医学,留传后世。岐伯就悉心研究医学,医院的形式,在具茨山下荒草胡坡上开辟了医药研究院,建了“养老湾”,把有功之臣、年迈老人请到这里颐养。岐伯到具茨山上广泛搜集野生药材,应收尽收,在这个土山到处都种上药材,漫山遍野,岐伯又与诸药王日夜观察,尝药味,体药性,辨药理,配房成剂,亲身实验,九死一生。岐伯山药材年年繁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种子落下,年后复发,这遍地的药材,老根就是岐伯。这就是岐伯山的来历,张老师说,人要尊重天时,尊重万物,古人有一首诗,大家可以品味品味。说罢,脱口而出:岁朝漆黑气遍天,大雪纷飞是旱年。正月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立春最喜晴一日,农人不费力耕田。(岁朝,就是大年三十,即除夕夜。)伏虎(大鸿城巨石)年2月16日婵娟文学社

喜欢我的作品,可以赞赏鼓励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sqbc/1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