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约需要8分钟来阅读)

你可能曾经看到一个姑娘拼命往嘴里塞东西,脸上却丝毫没有享受食物的喜悦和满足;你可能听说一个孩子因为考试的打击几天不吃一口饭;你可能发现昔日健康快乐的好友郁郁寡欢,变得形销骨立。

也或许,你就是上文所描述的这种人,你也曾想向自己发出质问:

“我怎么这么胖啊,我是不是该减肥了?”

“我太没用了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

“我是不是很招人烦,为什么他们都要离开我?”

“为什么这些事都要发生在我身上?”

......

学习、生活的挫败、对自己的不满意、意外的创伤与打击......种种负面事件积累下,许多人开始出现暴食或厌食的情况,而一旦这些极端的进食行为发展下去,其结果很可能发展为——

进食障碍

进而造成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崩塌:内心的痛苦、躯体功能的损害、社会功能的受损纷纷找上门来,甚至有一定死亡风险。

国内外各项研究表明,进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已达5%,且就北大六院和上海精卫中心的统计数据来看,进食障碍在我国的发生率逐年提升。其死亡率在各种心理障碍中也处于较高水平。

那么”进食障碍“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偶有暴食或厌食的情况需不需要引起重视呢?

就让我们从进食障碍的根本谈起,揭开这个隐藏在社会各个人群、各个角落的恶魔的神秘面纱!

进食障碍是什么

进食障碍主要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与认知、情感及行为等心理障碍有关,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综合症。

其分类根据诸多文献认可的主要为三种:神经性厌食(anorexianervosa,AN)、神经性贪食(bulimianervosa,BN)和暴食症(bingeeatingdisorders,BED)。同时非典型性进食障碍和神经性呕吐也被纳入进食障碍的分类中。

分类

症状

神经性厌食症(AN)

患者拒绝保持其年龄及其身高所应有的最低限度的体重,体重至少比正常体重低15%,他们往往会竭力控制自己的体重和体型,对体重的增加产生强烈的恐惧,会出现过度运动、使用泻药排便、饭后催吐等行为。

AN可引起心律不齐和心肌萎缩、激素改变、电解质失衡、神经损害、血液系统并发症……最严重的健康风险是死亡,AN在所有心理障碍中死亡率最高,死亡率高达5%~15%。

神经性贪食症(BN)

神经性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行为、强烈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反复出现不恰当的补偿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患者短时间内吃大量的食物、限制白天的饮食,同时以不健康的方式减少卡路里,产生强迫呕吐、锻炼过度、使用泻药等行为。

BN患者常伴有失控感、纠结感以及情感障碍、物质依赖。

暴食症(BED)

暴食症是非典型进食障碍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不可控制、冲动性暴食,而无规律地采用神经性贪食症特征性的不恰当的补偿行为。

暴食障碍患者容易导致肥胖。

非典型性进食障碍(AED)

非典型进食障碍(AED)又称未加标明的进食障碍,它是一类缺乏神经性厌食症或神经性贪食症的一个或多个关键特征的进食障碍。缺乏神经性厌食症的害怕发胖、闭经或显著的体重下降,反复出现暴食发作但没有规律地采用神经性贪食症特征性的不恰当的补偿行为。暴食或不恰当的补偿行为发生频度少于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规定、反复咀嚼大量食物并吐出而不咽下等。

那么进食障碍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进食障碍吗?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进食障碍发生的因素。

影响进食障碍发生的因素

进食障碍的发生是由生物、基因、环境等诸多方面共同作用的。

遗传学因素

某些基因可能会增加患上饮食失调的风险,双生子研究发现,神经性厌食症的遗传率在33%-84%之间,神经性贪食症在28%-83%之间,亲属中有进食障碍者,患此病的几率比正常人群多8倍。

生物学因素

研究表明大脑中的化学物质会有所影响,多巴胺能神经通路与非均衡性摄食行为、基于奖励的学习和食物强化有关;5-HT(血清素)则与饱腹感、情绪和冲动控制有关。BDNF(一种脑内合成的蛋白质)能够调节食物摄入、进食行为和能量代谢。

心理和情感障碍因素

完美主义、负面情绪、自我心理暗示、情绪虐待、自卑、恐惧成长成熟等不健康心理是导致进食障碍的重要因素。

1

身体焦虑

对进食、体重、体形的过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sqbc/12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