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依小编看来,根本就是“中医不解之谜在于量”啊!古籍里记载的那些量词,什么“钱、铢、撮……”根本让人摸不着头脑啊!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中医人,这不,经方用量的问题在各方人士的孜孜不倦探索下,渐渐有了眉目——

中医学专科教材认为,古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30g,一钱等于3g。而经方的用量基本都是以斤两为单位,若照此换算过来的话,量实在是太大,其安全性令人担忧。可当教材中的经方用量换算成克时,却又不是按照一两等于30g,一钱等于3g的标准,着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柯雪帆先生考证:《伤寒论》中的一两等于现在的15.g。若按此换算经方的用量,还是太大。诚如姜佐景所谓:“历来学者考证达数十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古者若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今则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

观众多医家处方,药物剂量大多为10g,也不可取,因为很多古方中药与药之间的用量是有比例的,比例不同,功效就不同。如黄煌老师在《张仲景50味药证》中提到:“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用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4,麻黄用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经方的用量换算问题长时间困扰着笔者,直到大专毕业后看到曹颖甫先生的《经方实验录》一书,才恍然大悟。曹先生经方之用量,大抵为原方的十分之一,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他常用三钱。而近世章太炎先生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相当于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算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相合也。

也就是说,经方的用量,古之一两相当于今之9g,古之一钱相当于今之3g,这样换算既考虑到了服用方法的变更,且换算后的用量不会太大,安全性基本可以得到保障。观黄煌老师的《中医十大类方》及《张仲景50味药证》这两本书的经方用量基本都是这样换算。

当然中医之用量是活的,而不是死的。例如:经方中的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曹颖甫先生常用三钱;而姜佐景一般是视证之较轻者,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钱半是也。以此为准,利多弊少。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从经方庙堂到民间江湖——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黎崇裕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sqbc/12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