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北京内城的满族文艺是梅花大鼓
白癜风的症状与治疗 http://pf.39.net/bdfyy/zqbdf 撰稿:李营 提起北京的满族文艺,最有代表性的是八角鼓和子弟书。遗憾的是,子弟书已经失传。但说到哪种文艺形式最能代表北京内城,那么非梅花大鼓莫属。 八角鼓的流行范围和其包含的内容是极为宽广的,因此,八角鼓不但流行于北京内城,也流行于北京海淀,但凡有旗人聚居的地方,皆有八角鼓。从根源来说,八角鼓起源于八旗军中,是行军过程中逐渐确立的一种说唱形式。而梅花大鼓则不同,他的前身为梅花调,诞生于北京内城,是纯粹的北京内城文化。 梅花调大约形成于咸丰年间,使用北京话演唱,早期演唱者全部为八旗子弟票友。他的曲调完全不同于岔曲,却只能在子弟八角鼓票房中演唱。因为清代规定,旗人演唱不得离开票房,因此子弟票房成为了梅花调的栖息地。故而有人认为,梅花调当为八角鼓的一种,只是不使用八角鼓伴奏。 到了光绪年间,满族票友金万昌对梅花调进行了改良,丰富了其音乐旋律。在德寿山、苏起元的帮助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 清王朝逊位以后,八旗子弟票友纷纷下海,金万昌也不例外,他以演唱梅花调为主,被称为“金派”梅花大鼓。金万昌将梅花大鼓带到了北京南城及天津等地,扩大了梅花大鼓的影响力。 民国初年,梅花大鼓受到了天津观众的欢迎,在弦师卢成科的教导下,涌现了一批女艺人,由于女声唱法与之前的“金派”有所不同,故而称这种女声唱法的梅花大鼓为“卢派”,也叫“花派”。 现在,梅花大鼓在京津两地仍有传人,但一般不会被当做是满族文艺,皆因在金万昌之后,并未涌现出杰出的满族艺员,而更令人难过的是现在北京的满族年轻人几乎都没有听过梅花大鼓,对其完全是陌生的了…… 滨海满族赞赏金额用于满族文化公益项目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anmeia.com/wlmhxcf/14515.html
- 上一篇文章: 新部编版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都找齐了
- 下一篇文章: 梅花大鼓王二姐思夫花四宝